2月22日,山西省太原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线路正式通车运营。线路联结多个铁路、公路客运及航空枢纽,是一条贯穿主城区的骨干线,与既有2号线形成“力”字型轨道交通网络架构,太原地铁正式进入“换乘时代”。
作为全国首个基于云计算的车车通信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地铁线路,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线路起点为万柏林区河龙湾站,终点至武宿机场武宿1号2号航站楼站,线路全长28.737公里,全部为地下线,设车站24座,同时连接太原站、太原南站两个铁路枢纽。
中国铁建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高级工程师 安克选:我们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城轨交通深度融合,聚焦全生命周期智能建设运维,高质量完成迎泽公园大门仿古建筑平移、“零沉降”下穿太原南站11股道高速铁路群、成功穿越百年特等老站(太原火车站)、安全推进首条下穿汾河地铁隧道贯通等多项重难点工程建设任务。
中国铁建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公司副总经理 毛东晖介绍说,在安全驾驶上,线路采用的基于智能感知的自主控制系统,配置列车鹰眼系统,实现车——车通信的全自动运行线路,全方位保障了列车控制的安全可靠。
毛东晖:在车辆检修上,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,配合智能化运维系统,提升了列车检修效率。在客运服务上,采用智能化和高集成度的客服中心,为乘客带来智能便捷的交互体验。同时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(GOA4级)、5G标准的智慧地铁等多种新材料、新技术,为高质量运营服务蓄势储能。
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以及16家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投资建设,如何来解决各施工段交叉作业冲突问题?
中国铁建第五勘察设计院项目负责人 杜长坤 :建设过程中,我们承担了该项目的BIM技术应用管理任务,通过制定 BIM 系列标准,为项目提供全景式工程信息,形成了基于BIM技术的公共区装修应用、机电施工交底成果,交付现场24座车站模型、4000余个墙体砌筑预留预埋孔洞图,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各施工段交叉作业时的冲突问题。
数智赋能,科技攻关尽显匠心。记者了解到,在解决重大危险源施工方面,此次也有较大创新。
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太原地铁项目经理 李聪:我们承建的学府东街站到北营站,包含三站三区间,全长3.2公里,采用直径6.44米的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掘进施工,穿越8个重大危险源。建设过程中,我们仅用时7天就完成了盾构空推通过既有太原南站,完成了全线唯一一个空推盾构通过既有车站的施工。
太原地铁1号线的开通实现了空铁轨交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,进而达到火车站、机场间的无缝换乘,对太原市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,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步伐,推进太原都市区建设和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评论
评论已关闭